关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先秦哲学主要有天人合一、与天地参和天人之分等学说。
以天下为己任的庄严志操,成为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中庸思维有助于事物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但对事物的变革则是一种障碍。
《周易大传·乾卦·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尽人之性,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比较全面的辩证的天人关系模式,实成为尔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则和主导思想。先秦哲学对当代中国的价值,主要指先秦哲学所阐扬的人生价值观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的积极作用。庄子(约前369—前286)也主张天人合一,庄子所讲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对自然加以改造的人为。
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重要命题。孔子说的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是爱人。二,《易象》与今本《象传》(大象)尚无渊源,《象传》演德,《易象》尊礼尚施。
晋太康二年(281)得汲冢本《周易》,杜预等人皆谓与《周易》上下经同,而其中尚无《象传》。然而《大象》既称之为传,显然是对经而言,但这经显然也不是指《易象》。所谓似《说卦》而异,即指《卦下易经》与《说卦》性质虽然相同,但是在具体卦象论上则存有较明显的差异。原载《周易研究》(济南)2012年1期。
⑤姜广辉《文王演〈周易〉新说》,《哲学研究》1997年第3期。与饶先生这一观点近似的还有廖名春先生的说法。
《小畜》象云:‘以懿文德。鲁占《周易》,或用爻辞,或推演卦意,其用二易者,亦释经《周易》之文无不合者,故韩宣子以《三易》独备于鲁。《说文》:圭,瑞玉也。张惠言订为南郊祭感生帝之礼。
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至周,始有三易之名,犹《春秋传》曰:‘见易象。易象是中国古代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十翼》之《象传》无周礼字样,又兼有儒法两家思想,鲁昭公二年,孔子年仅12岁,此时儒法两家尚未形成,不可能出现反映儒法思想的《象传》。
《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此历书也。从上举十二例二十一卦的古礼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易》确实保留了较多的周礼内容,诚如《礼记·表记》所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现摘要如下: 乾为圜、为大赤、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故余以为略用旧说传之新义,非其实也。
春秋时,对《周易》的解释并不限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易传》十篇,而是有不同的解《易》传本流行。进入专题: 周易 易学 。至于其他十卦如《乾》象云:君子以自强不息。《大有》九三:公用亨于天子。然而杜预在肯定了易象即今本《象传》之后,又接着说:《易象》、《春秋》,文王、周公之制,当此时,儒道废,诸国多阙,唯鲁备,故宣子适鲁而说之。易象主要是通过对天、地、人、物等形状的摹拟,象征自然变化与人事休咎,从而推求和印证某一现象与结论。
《节》象云:‘以制度数议德行。虞翻以为孝享之事,郑玄以为嘉会之事,《周礼》所谓时会以发四方之禁。
郑玄以驱禽为搜狩习兵之典,张惠言以闲卫亦指田猎。(4)襄公九年: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
《周礼·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16)[清]皮锡瑞《经学通论·易经》论郑据礼以证易条,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21页。
宋人吴仁杰《古周易》说:今《易》指孔子象辞为《大象》,而以释爻辞之文为《小象》者。如饶宗颐先生根据《大象》以德释卦的特征指出:《易象》的作者,在解释各卦时屡屡以‘德为言,如《坤》象云:‘厚德载物。《大畜》象云:‘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升》六四:王用亨于岐山。
他说:《周易》本有《象经》,今《象传》存而《象经》亡,故《易》有佚象。郑玄注云:初修礼上朝,四四以匹敌,恩厚待之,虽留十日不为咎。
见于《国语》者,如‘坤,母也震,长也。故一家数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
《尔雅·释诂》:荐,进也。(18)朱氏此说,诚有见地。
(18)[宋]朱熹《周易本义》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6)这说明在汉代仍保存有以古礼诠释《周易》的传统,而据礼证《易》,应是《易》学之正途。如《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尚书·舜典》象以典刑,《尚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等,前两者分别指历书和刑书,后者即专指《周易》。亨,《经典释文》引陆绩:亨,祭也。
公享之,季武子赋《绵》之卒章。细观韩宣子观书于太史氏,上自《易象》,下至《鲁春秋》,并着意周礼,并由此引发了他对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的感叹。
⑦汪中《左氏春秋释疑》云:古者《诗》、《书》、《礼》、《乐》,大司乐掌之。由于《卦下易经》今已不传,《象经》之名则迄今未见诸古代文献,两者是否为一书?所论卦象是否一致?现已无法作出明断,还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
④姜广辉先生对此曾提出新说,认为当时有二种不同内涵的《周易》流行,一为秘府之《周易》,一为方术之《周易》。后因《大象》的作者屡屡以德为言,以迎合文王、周公作《易象》演德的传说,从而《易象》的尊礼意义反而不彰,所以便有叶适略用旧说传之新义,非其实也的批评。